莫以就業(yè)好壞論“海歸”成敗
www.fjnet.cn?2012-10-12 08:34? 堂吉偉德?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如果說海歸被稱為“海帶”是一種調侃的話,那么紛至沓來的是“海歸就業(yè)難”、“海歸不吃香了嗎”、“起薪3000元人民幣,海歸怎么了”等各種報道。人們并沒有將問題的矛頭指向“60后”(40歲以上)海歸、“70后”(30~40歲)海歸,而是指向“80后”(20~30歲)海歸?!?0后”這個打著時代烙印的特殊群體,又一次被推向風頭浪尖,成為人們爭議的話題。(10月11日《人民日報》) “海龜”成“海帶”,一些人要么畢業(yè)就失業(yè),要么處于低薪的初始階段徘徊?!昂w”的身份光環(huán)已經漸漸蛻去,市場的法則讓就業(yè)市場變得更加理性?!昂w”這個特殊群體,寄寓著國人的太多期望和情感,其在就業(yè)市場的走向也讓人感到心中有種酸楚的味道。于當事人來說,難免有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感慨,對于熱衷于出洋留學的后來者,可能有一種提示作用,而對于反對者來說,或許認為這是留洋熱回歸理性的一個契機。 如果單純從市場的層面或可解釋,顯而易見的原因在于,一是海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后,整體素質難免會有所下降;二是很多留學生語言不過關,缺乏適應能力、表現糟糕,難以適應國外開放式教育;三是學歷、資質造假屢見不鮮,特別是唐駿的學歷涉嫌造假被媒體公開后,海歸的整體形象急劇下降;四是企業(yè)不再“迷戀”洋文憑,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重能力輕學歷”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唯文憑論”和“唯留洋論”已經鮮有市場,海歸在國內的遭遇,跟國內大學生的情況,其實殊途同歸。 然而,盡管近年來海歸人員的待遇不如從前,社會輿論也不乏理性的分析和提示,但留洋潮依然逆勢而上。有報道稱77%的學生或家長明確表示留學投資很值得。事實上,囿于國內教育的短板,學生或家長選擇留學的思維已經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從單純的“成功就業(yè)”和“身份標簽”到 “英語能力提高”、“思維方式的改變”、“就讀院校有實力”、“專業(yè)知識的提升”等的綜合認識,我們看到投資取向和教育思維已經更加理性而明智。 教育的功利化,不僅體現在教學上,也體現在讀書的目的性上,教育被市場因素綁架,就業(yè)前景左右了專業(yè)的設置及一個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圍繞市場轉,讓大學精神和教育內涵都變得極為淺薄而功利,“讀書不就業(yè),請我都不來”成了一種社會共識和教育價值?!白x書無用論”則甚囂塵上,在這種語境下,留洋熱還方興未艾,就足以說明,支撐留學的動力已經由最初的跟風與仿效,變得更加理性而長遠,這既是教育本質的悄然回歸,也是對國內教育的直接抗議。 就業(yè)的好壞不是判斷“海歸”得失的價值坐標,因為這樣的指標意義過于短視和功利。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這才是投資教育的原動力。因而,在教育成果的評判上,理應更加全面而長遠。因而,海歸成海待不是嘲笑留洋得失的由頭,而是反思整個教育功能的一個契機。如果說這會帶來某種理性的改變,應不是對留洋的否定,而是讓留洋在肯定中實現質量提升,并帶來整個教育認知的嬗變。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31]"吸引海歸政策"不應以"教育不公"為代價
- [ 01-17]“海歸女求職”是一幕寫實的情景劇
- [ 01-17]海歸女對掐主持人,誰更“出位”
- [ 10-24]海歸子女加分把拼爹特權張榜公布
- [ 10-21]海歸子女升學加分是超國民待遇
- [ 01-20]兄弟我當年
- [ 11-10]虛心傾聽海歸教授的炮轟
- [ 02-24]招聘政策獨愛海歸難免拉郎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