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就業(yè)是頭等大事,但奇怪的是,在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中,卻對此遮遮掩掩,很多大學對學生的職業(yè)生涯教育甚至只是點綴。反觀國外,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生涯教育
“每位學生購置一臺iPad,如果你沒錢去賺錢買。如果你暑假兩個月賺不到區(qū)區(qū)4000元,你不適合學金融,也沒必要做我的學生?!币粍t由上海海事大學教師發(fā)布的微博近幾天引爆網(wǎng)絡。當事老師梁振宇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只是建議學生用iPad,并沒有強求,此舉只是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
這位老師被炮轟是在意料之中的,要知道,北師大教授“40歲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以及云南大學“寶馬教授”引起的激憤還沒有消退呢!除了“沒有iPad就不要來上課”之外,他對學生的著正裝要求,也一并引起爭議。
我理解網(wǎng)友對“沒有iPad就不要來上課”的反感,卻有些不理解對學生著裝要求的“炮轟”,筆者曾到香港中文大學,看到該校商學院的同學,在校期間一直穿著職業(yè)裝,后得知這是學校的要求,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很多人都會談大學精神,可大學精神是什么,卻說不上來。脫離大學的具體定位來談大學的精神,是沒有根基的,而不同大學的辦學定位,對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也不同。拿大學的商學院來說,培養(yǎng)的主體,就不是學術型人才,而是應用型人才,因此,以職業(yè)和就業(yè)為導向,就是大學應該堅持的方向。學校(老師)要求學生體驗職場感覺,并無不妥。
然而,這在我們的大學之中,卻變得不妥了。仔細想來,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我們的大學千校一面,沒有個性和特色,這也就使公眾對大學的評價也一個標準,而如果有大學走出不同的模式,就覺得怪異。其二,雖然就業(yè)是頭等大事,但奇怪的是,在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中,卻對此遮遮掩掩,很多大學對學生的職業(yè)生涯教育甚至只是點綴。反觀國外,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生涯教育,有學生想當官、想當富翁,并不令人奇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選擇,還有其他學生選做老師、選做卡車司機,只要是合法的、符合自己個性和興趣的,都值得鼓勵,這就構成了多元的成才模式和成才觀。
“沒有iPad就不要來上課”,如果換一個辦學環(huán)境,結果可能也不一樣。比如,大學實行完全學分制,學生可以自由選科、選課、選師??稍谖覀冞@里,若是必修課,學生并沒有選擇權。另一方面,老師在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面前,其實也是“弱者”,其結果就是,絕大多數(shù)老師選擇一個模式進行教學,所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在一個大學沒有辦學自主權,教師沒有教育自主權,學生無教育選擇權的教育環(huán)境中,是不可能有學校的個性、教育的個性,也難有個性教師和個性學生的。近年,社會輿論對所謂“個性教師”雷語的關注、糾結,實質(zhì)上是現(xiàn)實教育的糾結,以及教師教育理念、社會教育評價的錯位。
- 2011-07-11假如每一個學子都能想到“賺錢是常態(tài)”
- 2011-04-084000萬元成才論實是房地產(chǎn)賺錢論
- 2010-09-15“賺錢”教育讓民生雪上加霜
- 2011-07-114000考生"被棄考";公考新規(guī)不是下絆子?
- 2011-04-09別斷章取義 “40歲4000萬”只是期冀
- 2011-04-084000萬身價何必上升為“道德潔癖”?
- 2011-04-0740歲4000萬身價是一種扭曲的教育觀
- 2011-04-07破解教授先生“40歲賺4000萬”的真正“奧秘”
- 2011-04-07“40歲有4000萬”不只是教育價值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