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fā)現(xiàn),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中國農業(yè)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該調查可信度100%。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稱,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11月30日《新京報》)
小學生查出鮮蘑菇9成漂白,工商局卻稱調查不科學。到底該相信誰呢?我個人更愿意相信小學生。據了解,小學生張皓是西城區(qū)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學員,“鮮蘑菇是否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實驗是在中國農業(yè)大學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并由校外專家、中國農業(yè)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指導,實驗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其科學性和可信度都是比較高的。而高瑞芳博士更是直接表示該調查“可信度100%”。我想問問北京工商局的相關人士:小學生的調查到底“不科學”在哪里?什么樣的調查和實驗方法才是“科學”的?另外,你們做過類似的調查和實驗嗎?如果未曾做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如果曾經做過,能否公布一下你們的調查方式和實驗數(shù)據,讓公眾和專家予以評判呢?
小學生雖然是“科學探究班”的學員,可說到底只是個孩子而已,而工商局則屬于政府部門,按理說后者應該更權威,可信度也應該更高。但事實卻是,網絡上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小學生。是網友們缺乏最基本的判斷力嗎?顯然并非如此。一方面,正如上邊所分析的那樣,小學生的調查結論有理有據,人家真正撲下身子去調查了;而工商局卻“空口說白話”,除了一張大嘴啥都沒有。另一方面,當前食品領域的亂相對公眾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傷害都極大,“寧可信其有”的心理難免會占了絕對上風。同時,此事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某些政府部門存在的不作為和公信力不足的問題。
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影響神經系統(tǒng),大大削弱人體免疫力,加重肝臟負擔,同時還可導致細胞畸變。事關群眾生命健康安全,豈可草率從事。工商部門切莫輕言小學生的調查不科學,而應該立即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徹查熒光增白劑污染的真相。同時,更應以此事為鏡,深刻反思自身在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 2010-11-11食品安全國標能驅散“食化陰影”嗎
- 2010-09-17判死刑能保食品安全否
- 2010-09-17食品安全領域同樣需要“領導下井”
- 2010-09-17死刑能讓食品安全嗎
- 2010-07-15食品安全標準不能因陋就簡
- 2010-03-24黑心餐盒,食品安全盲點里的“裸體吸毒”
- 2010-03-14《食品安全法》與消保50問:為什么要制定《食品安全法》
- 2010-03-14《食品安全法》解讀:我國對食品廣告如何監(jiān)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