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wǎng)消息 (小網(wǎng)) 從江浙太湖西岸茶區(qū)到福建問茶,仿佛才告別了一個輕盈婉約的江南村姑,又握住了一位奇?zhèn)ゴT重的壯漢。這不僅是自然景色的變換,也是心靈的不同震顫。
一盞在手,在茶香的氤氳中,丹山碧水現(xiàn)出它的幻影;茶湯入口,那山的重,水的曲,茶性的溫,茶人的敦厚似乎組合成一股氣韻久久不散,既有別于碧螺春,更有別于普洱,所以建茶一出,陶醉天下。
由于地球氣候和朝代更替的歷史原因,建茶盛于宋,不可一日無茶的國人對茶的關注由江浙川轉向了福建。又在茶葉生產(chǎn)制作與社會精神價值取向的共同作用下,相對唐代而言,對茶之形、技、賞、器等更為精細,成為中國茶文化史上一個鮮明的轉折期,承先而啟后,并對漢文化圈內(nèi)的國家茶文化奠定了基石。例如,建茶有真香,“和美俱足,入盞則馨香四達”,就不必襲唐法加進鹽姜與香料;日本崇敬的天目碗,雖取自天臺,卻產(chǎn)自武夷。福建的山、水、茶、人宛如終年蒼翠的閩榕,蓬蓬勃勃浴雨櫛風。
天下茶事莫不與宗教相互依存,宗教對茶業(yè)的促進功莫大焉;茶飲對宗教生活添姿加彩。
道、佛、儒三教合一相互影響融合早在唐代就構成了“道冠儒履佛袈裟,三家合會作一家”的生動活潑局面。武夷彭祖、扣冰禪師、朱熹三位代表人物都以茶為魂;蔡襄、丁謂的茶著作和對茶業(yè)的發(fā)展貢獻是對唐的《茶經(jīng)》缺遺的重大補充,尤其當朝皇帝親著的《大觀茶論》中以建茶居半更是空前絕后。以三教色彩的觀音、羅漢、大紅袍、白雞冠等為茶名,建茶的人文精神展現(xiàn)無遺。也正是這些因素影響著周邊地域,遠植臺灣,化成一條由茶構成的民族血脈,一頭在祖國大陸,一頭在臺灣以及一切的海外華人身上。武夷山天游峰入口處有一鐫著“茶魂”二字巨石,我想它指的正是這層意思吧。
宋代大儒自號茶仙的朱熹說:“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甜”。為什么苦的茶在唐代就成了“比國之飲”被大家如此喜愛呢?他說這和社會人生“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的道理一樣。這不過是他宣揚“格物致知”的一個小例子。另一位嗜茶的蘇東坡。他“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一句詩,讓更多的人親近了茶??捎腥藛枴安栌祝?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是怎么回事時,他回答說“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性也”,他還說,賢人君子長相膚色各有美丑,難道他們的道德操守就會不同嗎?
以上兩位大家說的都是當時餅形的建茶,重體之堅,沫之白。他們將茶喻人,以人比茶。人們往往以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的寫法來說明人與茶的關系,卻往往忽略了茶性的精神在人類心中的體現(xiàn)。尤其在今天,多元文化與經(jīng)濟競爭中的種種,茶德的重要不言自知。
傳說彭祖在武夷山以茶養(yǎng)生,其壽八百歲??郾欧鸾淌鹃}王“以茶凈心,心凈國土凈;以禪安心,心安眾生安”。
俗話說“病從心起”,“內(nèi)不和則外感侵”,健身先要健心。道清、禪和、儒正、茶雅,就是心茶與茶心互感之路;“禪茶一味”的機語也是先正其心。武夷有千年名剎天心永樂禪寺,初名是山心庵,其中都有一個“心”字,是巧合還是禪機所示呢?
現(xiàn)代科學證實茶利養(yǎng)身是指其質(zhì)而言,茶安靜從容凝神,洗塵心除俗念,禪茶一味則強調(diào)以平常心對待社會環(huán)境的一切。福建山川之氣凝于茶,人有氣聚于胸。氣聚則生,散則死,心平則氣和,和則順應天地大氣利于延年,所說天人合一就是一個氣的生態(tài)鏈,茶是互和的媒體。福建的茶產(chǎn)業(yè)不斷發(fā)展,又是譜寫茶史新篇章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