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與紅薯日日相伴,農(nóng)民們也掏盡腦汁地變換方法,鄉(xiāng)下沒有什么好吃的,只好把土里淘來的東西加工得更好吃一點。生活艱難,吃肉被四川人稱為“打牙祭”,最常見的是回鍋肉。五花肉,水里放些生姜、花椒粒,煮八成熟,撈出來放涼。準備好蒜苗、郫縣豆瓣,還有一個小角色,就是紅薯充當。讓人厭惡的紅薯粉,用水調(diào)稀成糊狀,在鍋里稍稍放些油,攤成薄薄的餅,再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肉回鍋時與肉一同下鍋,形狀微黑,油油亮亮很像肉皮,沾了一身的肉味與蒜香,放在嘴里口感很像肉,紅薯粉就像機關(guān)里以工代干人員,雖然沒有干部品質(zhì),卻充斥在干部隊伍中,頂起了干部的角色。
還有一種吃法,紅薯粉碎磨細,過濾掉粗渣,把細細白白的粉和好,放在一個有許多眼的漏子里使勁敲,下面燒一大鍋開水,粉條就源源不斷地流進鍋里,粗大的粉團經(jīng)過沸水搖身變得婀娜了起來,在水里搖搖擺擺,微黑透亮,撈出來放在碗里,加好麻辣調(diào)料,加點蔥花與炸好的黃豆,就是酸辣粉了。
奢侈點的吃法是做成苕絲糖,大概工藝是生紅薯切成細絲,油炸后用糖稀粘在一起,形同薩其瑪,吃起來香香脆脆甜甜。N年后我重返四川,遍街尋找苕絲糖末果,生活條件好了,誰還記得它?
紅薯是性格演員,文得----苕絲糖,武得----酸辣粉,扮什么像什么。紅薯因其產(chǎn)量高,在糧食貧乏時期的四川扮演了充饑的主力軍,它把自己打扮得盡可能漂亮,取悅于貧窮的人們。(ping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