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城市都有著名的中山路。福州的中山路比較特殊,長不過百米,且是個斷頭路。說起它的前世今生,卻很不平凡。路側(cè)是“冶山古跡”,早在春秋,著名冶煉家歐冶子在冶山池畔鑄名劍,留勝地。福州第一座王都“冶城”,圍繞冶山拔地而起。這里曾經(jīng)有唐代福州最大的馬球場。這里誕生了民族英雄林則徐,又是近代海軍元老薩鎮(zhèn)冰晚年住處……
如今,中山路兩傍綠樹成陰、高樓林立,路的盡頭是中山紀念堂。這里留有中山先生的足跡,回蕩著中山先生的聲音。紀念堂前生為福州貢院,這條路原名貢院埕。貢院為古代科舉考試的專用考場,為唐明皇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創(chuàng)設(shè),唐代官府為防止考生翻爬舞弊,于是在四周圍墻遍插荊棘,因此貢院又稱“棘院”。
中國的科舉始于隋唐。秦朝以前,采用分封制,選士主要依靠世襲制度。漢時采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zhèn)洹钡娜瞬?。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提攜,弄虛作假。當(dāng)時有童謠諷刺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所謂“推薦制”,我們并不陌生,在恢復(fù)高考之前,我們也曾試行過,流弊甚多。魏晉時更倒退為“九品中正制”, 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quán)貴的子弟中選拔,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隋朝統(tǒng)一后,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shè)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政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唐承隋制,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guān)鍵人物。于是讀書人從此汲汲于科舉,史載唐太宗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語揭開設(shè)科舉以鞏固統(tǒng)治,攏絡(luò)、控制讀書人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