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大事”的保障不僅僅是技術,更多依賴于透明的、可環(huán)環(huán)追溯責任的安全體制和機制,其中尤以安全信息的公開透明作為“第一前提”
開通不久的京滬高鐵猶如“新郎倌”,可老天爺偏不給“新郎倌”長臉——從上周六起,京滬高鐵連續(xù)突發(fā)線路故障,致使不同路段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列車遲滯和晚點事件,暴露了高鐵運行安全應急的諸多不足,以及高鐵服務應急的近乎空白。
最新的線路故障出現(xiàn)在昨日中午京滬高鐵安徽境內段。雖說實際造成的列車運行延誤沒有前幾次事故嚴重,但其社會影響卻比上一次更“壞”,抑或說它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對高鐵運行安全性的擔憂。
按鐵道部的說辭,連續(xù)發(fā)生事故的起因都與接觸網故障有關,人們姑且信以為真。然而,人們不明白抑或說急于主張自身知情權的是,這些因接觸網故障引發(fā)的故障究竟是技術事故還是安全事故。就此,鐵道部迄今以沉默應對,甚至是否已派出專門調查組的信息也呈空白狀。
在京滬高鐵連續(xù)突發(fā)線路故障之前,社會輿論對高鐵的質疑集中于“被高鐵”以及高鐵本身所存在的巨大經營風險。雖說對高鐵的安全運行也不乏擔心的聲音,但在鐵道部專家一次次為安全打包票之后,人們只能抱以將信將疑?,F(xiàn)如今,雷暴雨已然驗證了京滬高鐵的確存在安全隱患,輕易暴露了渾身上下均經高科技包裹的京滬高鐵,居然如此不堪一擊的“脆弱面”,有鑒于此,相對于木已成舟的“被高鐵”和巨大經營風險,已開通運行的京滬高鐵,最大的現(xiàn)實風險已轉化為安全運行風險——須知每小時300公里的時速,稍有不慎,事故往往呈“車毀人亡”等級。哪怕事關高鐵的設計、設備維護、系統(tǒng)監(jiān)控、安全排查只消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跟不上趟,京滬高鐵無異于拿著無數(shù)乘客的性命在“車輪上跳舞”——對于鐵道部以及背后的中央政府,高鐵的安全無疑是“政治的安全”。
按已故科學大師錢學森、錢三強等創(chuàng)立的系統(tǒng)工程理論,高鐵是由高科技集成的典型系統(tǒng)工程,其線務、電務、機務、站務等無不需要在運行中得到磨合。單就高鐵運行與控制一項,就涉及實務與虛擬、人與機之間的復雜“對話”。因而在這一注定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問題也存有其不可抗拒的自然屬性面。輿論的不滿首先在于出現(xiàn)問題或事故后的信息屏蔽和真相披露的一次次缺席。眾所周知,武廣高鐵運行已近兩年,遇到的問題肯定不少,但人們卻一直難以看到相關信息發(fā)布。
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而惡性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日本新干線運行四十余年沒出“大事”就是很好的證明。只是,不出“大事”的保障不僅僅是技術,更多依賴于透明的、可環(huán)環(huán)追溯責任的安全體制和機制,其中尤以安全信息的公開透明作為“第一前提”。
任何新事物都在質疑和批評聲中成長和成熟,高鐵自難例外??蓮蔫F道部到高鐵運營方,非但缺乏坦然面對質疑與批評的勇氣,習慣性地熱衷于和“救助于”屏蔽或封殺質疑與批評。希望從現(xiàn)在起,鐵道部和高鐵運營方,能夠逐步改掉上述不當、不妥、無用加愚蠢。更希望有關方面莫再把高鐵當“犢子”護,那不是愛它而是害它呀!尤其提醒鐵路之外的“護犢者”,質疑與批評,不必計較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都是加速高鐵自然成熟和“社會成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
- 2011-07-13理性看待“新手上路”的京滬高鐵
- 2011-07-12高鐵斷電停運凸顯應急能力不足
- 2011-07-12京滬高鐵為何不堪雷雨一擊
- 2011-07-12高鐵頻頻出事故違背契約精神
- 2011-07-11日媒為何妄言京滬高鐵“盜版”
- 2011-07-11高鐵的意義在于競爭而非壟斷
- 2011-07-08“京滬高鐵”PK“新干線”各拿出點家伙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