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有點像房奴的雕塑在廈門的一家網(wǎng)站上引起熱議。網(wǎng)友稱其為“房奴雕塑”,眾多網(wǎng)友跟帖,有人感嘆、有人抱怨,不少人借機感嘆廈門的房價。記者調查得知,這個雕塑的名稱叫 《傳承·狀態(tài)》,雕塑作者表示,“當時要表現(xiàn)的是閩南人行走天下、根在中國的主題,也包括房子的要素”。(東南網(wǎng)9月29日)
本是要表現(xiàn)閩南人行走天下、根在中國的《傳承·狀態(tài)》,卻被網(wǎng)友當成了描述房奴痛苦的“房奴雕塑”,真給人一種錯把馮京當馬涼的感覺。雖說雕塑作品不像文字那樣一目了然,而且雕塑作者也明說了,“也包括房子的要素”,但是很明顯雕塑本來不是針對大家認為的“房奴”。
雖然貌似鬧了個大笑話,可是,大家恐怕都沒有理由笑出口。畢竟,認錯了雕塑可不代表大家表錯了情,那些針對高房價的抱怨、感嘆甚至是不滿,可不會因為我們認錯了雕塑而喪失真實性。相反,它卻從另一個方面更真實地折射出在高房價下掙扎的房奴們的痛苦。
看到背負著磚塊就立刻聯(lián)想到房奴,竟然就像聞到飯香就感到饑餓,聽到水聲就覺得口渴一樣,簡直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這不能歸咎于市民的想象力太過于豐富,要怪,只能怪房子帶給市民的壓力太大。大家對于雕塑的認識或許有偏差,但是作為房奴的焦慮與痛苦、掙扎與無奈卻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感是如此地折磨著我們,以至于一個本沒有太多聯(lián)系的雕塑甚至是一個不經(jīng)意的言辭都可能輕易地勾起痛感,我們只能說,不是我們太敏感,而是這種痛苦實在是痛徹心扉。
即使你給雕塑貼上標簽,即使你舉出一大堆的證據(jù)來說明它和房子關系不大,但是,并不妨礙市民繼續(xù)犯同樣的“認識錯誤”。這座雕塑,起碼是在公眾眼里,已經(jīng)超越了藝術作品本身,而被大家視為自身生活的寫照。因為大家都明白,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現(xiàn)實中的我們在高房價的重壓下不得不做了房奴,而偏偏通過這個雕塑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負重前行的自己。很顯然,只要房奴的生活還在繼續(xù),只要房奴的痛苦依然存在,我們就不得不繼續(xù)“擁有”把這座雕塑稱為“房奴雕塑”的理由。(來源:海峽導報)
- 2010-09-29“房奴雕塑”現(xiàn)身廈門街頭 引發(fā)市民網(wǎng)上熱議
- 2010-01-20當“房奴”沒錢可斷供 當“孩奴”沒錢怎么斷?
- 2009-12-17從《蝸居》看中美房奴四大天壤之別
- 2009-06-15數(shù)據(jù)顯示廈門超半數(shù)基民不是房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