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汶川大地震后,一位老人拉著某著名主持人的手,指著已成廢墟的教室,老淚縱橫,對著鏡頭一遍又一遍地哽咽:“這就是我們的后代??!”
想起這一幕,不僅僅是因為大災(zāi)大難中不能忘卻的疼惜,也是強調(diào)某種注意——我們身邊一個個的孩子,他們在哭在笑,他們在寫自己的童年,或許是閣樓的,或許是自然的;或許是陰暗的,或許是明朗的,他們在寫我們的未來,一些東西會在二三十年后的某個路口等著我們,只是人們未能注意,這些在此刻正被注定。
孩子們正在爭取我們的最大注意,“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了,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請不要怪我,我欠你們的來世再還”,這是一群留守兒童相約發(fā)給自己父母的短信。死生事大,讓人心驚;悲苦之言,讓人心酸。(2009-07-02《瀟湘晨報》)
張小紅將孩子發(fā)的短信轉(zhuǎn)發(fā)到記者手機上,短信內(nèi)容讓人心酸。 圖/記者張皎
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一個個無法替代的孩子——“我和弟弟一年到頭都見不到你跟爸爸,沒人跟我們說話,不知道找誰撒嬌,在學(xué)校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說給誰聽……我們哭了你們不知道,笑了你們也不知道,你們總是說你們很忙很忙,只有跟你們說我們死了,才會引起你們的注意?!币痪渌劳龅膽蛘Z,竟是發(fā)自肺腑悲苦的呼喊,用他們十二三歲全部的智慧與生命體驗。
這就是我們的孩子,這就是在一個奔忙的世道上,在城市與農(nóng)村之間,在急劇的現(xiàn)代化失衡之間,留守的一代。雖然“同在藍天下”,但流散與分離早就寫好了命運不同,時代的荒漠,大眾的播遷,只剩下情感苦苦掙扎。這世界早已不是妻兒倚門望、荷鋤帶月歸的世界,我們是唱著《?;丶铱纯础穼ふ矣H情的一代,我們是失去《搖籃曲》而尋找親情的一代,親情就在我們身邊,卻是紅塵日久、蒙塵日深,生活的奔波總是太長太長,等待的代價總是太傻太傻。
情感不能留守,孩子們不能在留守中長大。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孩子,讀書,上學(xué),找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從明天起,找到自己的孩子,在身邊看他們哭,看他們笑;從明天起,我們再次質(zhì)問一個時代急劇的現(xiàn)代化中二元分隔的理由。
在孩子們看似游戲卻非常真實的“死亡短信”面前,我們愿意像阿甘一樣,可以沉默,卻不是不懂悲傷;可以傻傻,卻不是沒有愛恨——“媽媽常常說,生命就如同一盒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將得到什么”,我想我們能夠把全部的美好,都給我們的孩子,這是我們一個個不可替代的孩子。(曉宇)
(責(zé)編:李艷)
- 2009-05-31兒童:“我的節(jié)日誰作主?”
- 2009-05-26"代理家長"是解決"留守兒童"的權(quán)宜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