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在今年高考招生中,臨沂師范學院投檔考生中有十幾名考生由于“綜合素質評價低”而被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據悉,此前山東省雖然將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寫入電子檔案,并成為錄取依據之一,但由于缺乏具體操作標準,這一政策兩年來一直停留在政策層面。
這樣的新聞自然引起輿論的爭議。許多人憂心忡忡地稱“綜合素質”恐成高招新暗箱,“綜合素質”會變成一場關系運動,成為滋生高招腐敗的新溫床———邏輯是:“綜合素質”是一種很難量化的東西,以此作為退檔和錄取理由,很容易成為權貴侵害高招公平的漏洞。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高考分數高而綜合素質低者被大學退檔,這種事情如果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的大學,或許立刻被當成素質教育的經典美談,當成批評中國應試教育體制的標本。即便在國內,前年內地幾個高考狀元面試港校時被刷下來后,不就激起內地輿論一片仰慕的尖叫嗎,羨慕之情溢于言表??蛇@樣的事情一旦真實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為何有人反應就會兩樣?
不是天天呼喚素質教育,天天呼吁終結“一考定終身”嗎?怎么山東才初試素質招生的皮毛,就招來了那么多的非議?
這是國人的一種本能的制度性焦慮。由于我們的社會在公平性、透明度、法治化、規(guī)范性、誠信度等基礎秩序上還有很多問題,使公眾對一切制度都缺乏基本的信任,也就難免在高考改革上陷于人格分裂:一方面痛恨一考定終身導致的高分低能和應試弊端,呼吁高考改革;另一方面又對所有旨在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改革方案充滿疑慮,害怕改革破壞基本的公平———畢竟當下高考有起碼的公平,即使弊端也是每個人公平地承擔。
我覺得這種“不相信任何改革嘗試”的封閉心態(tài)和盲疑態(tài)度是要不得的,既然不可容忍應試之弊和分數至上,就應該容忍那些致力于消除這些弊端所進行的嘗試。在我看來,山東將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寫入電子檔案,并成為錄取依據之一,就是一種寄望消除應試弊端的可貴嘗試。無論是“綜合素質恐成高招新暗箱”,還是“綜合素質會變成一場關系運動”,抑或是“易成滋生高招腐敗的新溫床”,這些先入為主的想象在邏輯上可能都存在,但畢竟并非現實。
我們不能憑著邏輯上的想象去看待高考改革方案所隱藏的腐敗空間,并急于去否定它,而要看其在實踐中的執(zhí)行情況,看其在現實執(zhí)行中是否真有權力操縱。我們不該抽象談什么“綜合素質恐成高招新暗箱”,而應該腳踏實地去調查,那十幾名被臨沂師范學院退檔的學生,綜合素質是不是真像電子檔案上說的那樣低。想象是想象,現實是現實,現實非常復雜,很多時候并不會像想象的邏輯那樣發(fā)生,不能僅憑一種“想象的腐敗”就否定一種改革創(chuàng)新。
在那種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焦慮下,許多人如今已經誰也不相信了,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既然寄望于高考改革,就得有所相信;既然想改變應試教育,就不能懷疑一切試圖改變應試教育的嘗試。正像我在這個專欄中題為《高考改革請多一些信任》的文章中談到過:質疑需要勇氣,但有時候信任更需要勇氣,只有相信,改革才能向前推進,一味地懷疑和否定只能使一切停留在原地。其實,與將加分權力交給地方上的中學和教育行政部門相比,與地方推薦上大學相比,讓大學對綜合素質進行權衡要值得信任得多,畢竟大學要對自己學校的聲譽負責,它會受到更多的輿論監(jiān)督,自身也有較多的道德自律。
(責編:陶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