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视频网站,十八禁网站免费,人妻仑乱A级视频免费看,亚洲无码精品在线观看

    <strong id="x7gqo"></strong>
  1. <form id="x7gqo"></form>
  2. 
    
      <font id="x7gqo"><span id="x7gqo"><delect id="x7gqo"></delect></span></font>
        <code id="x7gqo"></code>
      您所在的位置: >> 國內>>國內熱詞

      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舉行 劉云山會見獲獎代表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吳晶 華春雨)在中國記者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7日下午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會見獲獎代表,向獲獎代表表示祝賀,向全國新聞工作者致以節(jié)日問候。

      劉云山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工作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采寫好的報道,展現新的風貌,為促進改革發(fā)展、維護和諧穩(wěn)定提供了有力輿論支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施展才華的機會,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希望新聞工作者始終堅持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再立新功。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與呼。要始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堅守社會責任,恪守職業(yè)道德,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抵制虛假報道、有償新聞,樹立新聞宣傳工作良好形象。要始終堅持服務人民為本,把“人民”二字鐫刻在心靈深處,貫徹“三貼近”要求,堅持不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深入基層一線,把更多的鏡頭、版面對準普通群眾,把新聞寫在廣闊大地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參加會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參加會見,出席報告會并講話。

      劉奇葆在講話中指出,新聞戰(zhàn)線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推動新聞宣傳工作不斷上臺階上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劉奇葆強調,廣大新聞工作者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推進新聞報道改進創(chuàng)新,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扎實有效地改進文風,增強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要自覺秉持社會責任和職業(yè)道德,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信息,以實際行動贏得社會尊重、贏得人民贊譽。

      中國記協主席田聰明在會上致辭。人民日報范正偉、新華社李柯勇、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溫寶明、上海廣播電視臺朱曉茜等4位獲獎代表先后發(fā)言。中央有關部門、中央主要新聞單位負責同志和中央新聞單位及其他在京新聞單位代表共約350人參加會議。

      8日,《渤海早報》記者邵雋將在工作中度過自己職業(yè)生涯的第6個記者節(jié),“長期以來都是工作為先,大家都習慣了?!?/p>

      記者節(jié)和護士節(jié)、教師節(jié)一起,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行業(yè)性節(jié)日。長期以來,頭頂“無冕之王”光環(huán)的中國記者們在輿論監(jiān)督、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假新聞、有償新聞等負面事件頻出讓新聞行業(yè)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不久前,廣東《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刊發(fā)了多篇涉及一家中國上市公司的失實報道,涉嫌損害商業(yè)信譽罪被檢方批捕。該事件讓中國新聞媒體經歷了一次“震蕩”,引發(fā)民眾對媒體公信力與記者職業(yè)道德的討論。

      “都市報的壓力和競爭是很大的。雖然記者工資不高,工作強度大,媒體環(huán)境壓力很大,但是這不是降低職業(yè)操守的理由。中國媒體人仍然要自律。” 新京報時事新聞部記者儲信艷覺得陳永洲事件“令人唏噓”。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10月表示,要對全國25萬名記者開展崗位培訓和考核。新聞倫理和防止虛假新聞是培訓內容之一。這一舉措被認為旨在提升整個新聞隊伍的職業(yè)素質。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孫振虎認為,本次培訓考核針對全國新聞從業(yè)人員,從培訓內容上看,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提高新聞人員的寫作技巧和水平,而是提高全國記者的職業(yè)素質,凈化行業(yè)風氣、促進新聞行業(yè)健康發(fā)展。

      從業(yè)超過20年的《安徽日報》記者王愷將首次參與此類培訓,“我認為這次培訓很有必要,感覺像是一次記者界的‘國考’,現在的媒體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已經和我剛工作時大不一樣,但職業(yè)道德對于每個時代的記者來說,標準和高度不應該降低?!?/p>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7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上表示,要始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堅守社會責任,恪守職業(yè)道德,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抵制虛假報道、有償新聞,樹立新聞宣傳工作良好形象。

      除了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中國迅速發(fā)展的新媒體也給記者帶來了挑戰(zhàn)。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受到沖擊,這些媒體的記者也面臨壓力。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傳媒機構把微信、微博和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作為發(fā)展的著力點之一。

      “活兒不如以前好干了,一年比一年壓力大?!笔遣簧儆浾叩目捶??!靶旅襟w很快,我們就做得更深;新媒體很全面,我們就做得更精。”從業(yè)近8年的儲信艷說。

      “新聞行業(yè)也需要創(chuàng)新,而現在就是革新的時機,媒體應該不斷變革適應讀者的需求?!?《彭博商業(yè)周刊》記者趙軼佳對新媒體表示期待。

      10月28日,由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yè)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yè)集團正式成立。這是上海兩大傳媒集團在多樣化傳播格局下,加快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安徽《新安晚報》一位記者表示,包括他所在的報社在內的許多國內傳媒集團在近年來都成立了全媒體中心,希望借此應對新媒體的不斷沖擊,“現在傳統媒體的壓力都很大?!?/p>

      “對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傳統媒體應該在保持生產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開拓全媒體業(yè)務?!北本┟襟w從業(yè)者陸笑天說。(記者詹婷婷、李來房、曹凱 參與采寫記者:梁賽玉、王文)

      2003年央視首屆“中國記者風云人物”評選活動中,新華社記者朱玉因為披露服龍膽瀉肝丸導致尿毒癥的調查性報道得到專家和觀眾的推選。今年,是她入選“中國記者風云人物”10周年,也是她從事新聞工作的第27個年頭。此時此刻,朱玉依然奔波在采訪途中。

      十年轉型:從文字記者到全媒體記者

      盡管這10年朱玉一直奮戰(zhàn)在第一線,她表達新聞的方式卻有了新的變化。朱玉在新華社擁有了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多媒體工作室,她負責的產品包括對話訪談欄目、小型專題片、機動調查等。

      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朱玉以調查性報道和人物報道見長。除了龍膽瀉肝丸導致腎損害的報道外,早產兒氧中毒事件、安徽蕪湖紅頂商人調查,以及任長霞、鄭培民、宋魚水、丁曉兵等多個重大典型人物的報道也出自朱玉之手。此外,朱玉還參與過重慶開縣井噴、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突發(fā)性事件報道。

      奔赴突發(fā)一線時沒有猶豫過的朱玉,在剛剛得知自己要“被成立”一個工作室的時候,卻感到有一點突然。

      “我以前是文字記者,剛剛接觸攝像機、非線編時很痛苦,好在有領導和同事的幫助,我也跟自己較勁,終于邁過了技術門檻。”“打通任督二脈”的朱玉在電視新聞領域體會到了另一種新聞報道方式的快樂。

      “有些時候,文字難以表達的東西,電視畫面的表達卻非常簡單,電視新聞是一種綜合性藝術?!敝煊裾f。

      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朱玉坦言,“自己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有本領恐慌”。

      “受眾的閱讀習慣在變,國外媒體早就開始往全媒體轉型,中國也開始嘗試。如果我只有寫字的本事,將來還能不能吃上飯?還會有受眾關注我的報道嗎?”朱玉認為,“從事記者職業(yè)應該要不斷嘗試新東西,才會激發(fā)腦供血。”

      十年見證:記者節(jié),記者需要更多地反思

      有人說今年的記者節(jié)“愁云慘淡”,朱玉說自己沒有這種感覺,盡管這些年碰到的一些“現象”也常常讓她為同行的素質感到著急。

      “剝離記者的職業(yè)屬性,首先你是一個公民,公民必須遵守法律。一旦觸犯法律,無論什么樣的職業(yè)頭銜都無法救你?!敝煊裾f。

      沒有公權的記者群體,因為可以接觸和監(jiān)督公權而擁有公信力。朱玉認為,正是一些同行對公信力的不珍視令行業(yè)認可度降低。

      “我在聯系采訪對象的過程中,有時候對方會問,你們采訪收費嗎?我很驚訝對方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甚至要跟對方解釋說這是正規(guī)采訪,當然不會跟你要錢。這讓我覺得可悲?!敝煊裾J為,與10年前相比,中國記者的形象在走下坡路,這其中的原因亟待記者的自我反思。

      “不被尊重只能是自己造成的。我們應該想一想,我們到底做了什么損害了記者的形象?我們是否拿了不該拿的錢,是否讓不公正不成熟的文字見諸報端?受眾看到這樣的白紙黑字時怎么想?”朱玉說。

      朱玉認為,記者是常和人打交道的職業(yè),尊重報道對象本應是基本常識。但在一些特殊采訪中,一些同行不顧及采訪對象是否面臨危險,只顧著自己提問?!拔矣袝r會對同行缺乏職業(yè)素養(yǎng)感到汗顏?!?/p>

      “受眾接受新聞的方式在變,傳統媒體確實面臨很大危機,新媒體蓬勃發(fā)展,我們的表達形式比10年前更加豐富多彩,但新聞內核是不變的,記者對新聞的價值判斷應該是基本穩(wěn)固的。比如說一個好記者一定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敬業(yè)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敝煊裾f。

      十年寄語:我們本就可以讓世界更美好

      “讓世界因為擁有我們而更美好,朱玉用自己的行為實踐著這句話?!边@是2003年中國記者風云人物評選中屬于朱玉的推介詞。

      “這個推介詞很大,其實我并不知道我能不能踐行。生活在這世上,我們首先是一個人,讓世界因為有你變得更好,本就是每個人的方向。”朱玉說。

      朱玉認為,對記者來說,職業(yè)屬性決定記者應該充滿更多的人文關懷,為民請命,批評監(jiān)督,奔走相告,這種擔當意味著付出,而踐行職業(yè)使命的日復一日也許就是讓世界因為擁有我們而更美好的過程。

      中國記者節(jié)同護士節(jié)、教師節(jié)一樣,是中國僅有的三個行業(yè)性節(jié)日之一。盡管這個節(jié)日沒有法定假期,但對記者來說,節(jié)日設立的本身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記者職業(yè)帶有的特殊奉獻和公益性。這種肯定已然是一種激勵。

      “記者節(jié)即便有法定假期,相信很多記者也不能休息。職業(yè)特點決定我們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很多人在凌晨時分依然在艱難碼字。記者節(jié)的潛臺詞也就是讓你覺得自己好像確實是挺重要的,你的付出和擔當,大家似乎也是看得到的,從而鼓勵你更加勤奮工作?!敝煊裾f。

      對于年輕的記者,朱玉也有一些寄語?!懊總€記者都希望自己遇到驚天動地的新聞,做有震撼力的稿件,產生深刻的社會影響,推動歷史的進程。實際上,日常很瑣碎的報道才是工作常態(tài)。年輕的記者們不妨耐心積累,反問自己,真的到一個有價值新聞事件出現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嗅到?是不是能夠做好?”

      “記者節(jié)是最好的反思時刻,如何重拾社會信任?多走基層,多聽民意,多靜心調研,珍惜職業(yè)榮譽,拒絕有償新聞,保證自己所寫的真實客觀等等。這是一個多選題,這些答案都結合在一起才是正確答案?!敝煊裾f。

      在采訪的最后,朱玉透露的記者節(jié)節(jié)日愿望是:希望能夠有好一點的設備。她開玩笑地說:“請你幫我呼吁一下吧?!?/p>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高潔

      夜晚來臨,逐漸亮起的霓虹燈勾勒出城市的輪廓。卻有一些人無暇顧及華燈初上的美景,為第二天的選題自覺加起夜班。11月8日,中國第14個記者節(jié)即將來臨,他們也許忙于工作而無暇享受屬于他們的節(jié)日。

      一個月前,《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事件引起了行業(yè)震動,“余波”也并未隨著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而消退。即將來臨的記者節(jié),帶給不少“無冕之王”沉淀與反思的機會。

      “西北狼”的困惑

      2010年,西部一家都市報進行一種細分市場與受眾的嘗試,在周邊一座小城市創(chuàng)建了子報。創(chuàng)刊時那句口號“奔赴沒有狼的草原”,吸引了不少像胡旭一樣初出茅廬的熱血青年。

      懷揣新聞理想,21歲的他一走出校園,就像一只饑渴的猛獸,在夜以繼日地工作中汲取養(yǎng)分。一年內他幾乎走遍了這座三線城市的每個角落,“一年大約有10個月在采訪的路上”,胡旭的語氣中有驕傲,也有疲憊。

      但是工作所付出的辛苦,有時和收獲的滿足并不完全對等,胡旭也曾懷疑自己究竟能為別人帶來什么、給自己帶來什么。有一次,在采訪一位受誤導而將畢生積蓄投入保險的老人時,他見老人老淚縱橫,便遞出一張紙巾,但是那位老人卻不伸手接過,而是盯著他足足有一分鐘?!按鬆數难凵裣褚话鸭獾端l(fā)出的亮光一樣直射我的內心,但我有何德何能為他主持公道?!?/p>

      2012年,隨著網絡新聞媒體方興未艾,胡旭所在的報社廣告收入日趨下滑,他也選擇了“裸辭”,不是因為收入,而是對這家報社的理念產生了懷疑?!笆录斒氯瞬攀切侣務嬲闹魅?,我們替他們表達痛苦,壓力太大?!焙裾f他對報社沒有抱怨,只有遺憾。

      如今在北京一家報社供職的胡旭坦言,在傳統媒體做報道越來越艱難?!凹埫揭呀浽谧呦缕侣妨耍瑸榱似D難生存,報道監(jiān)督對象經常被‘公關’,報道空間越來越逼仄?!钡麖臎]有后悔選擇記者的職業(yè)一路走下去?!拔覠o力做什么,僅僅想成為事實的記錄者?!焙裾f。

      “標題黨”的身份尷尬

      如果說胡旭是為理想而感到困惑的話,還有這樣一批“記者”,對自己的身份都存有疑惑。

      “我們稱自己是記者,但當采訪對象要我們出示記者證時,時間仿佛停滯了?!?7歲的小馬供職于一家網絡門戶網站,雖然按照規(guī)定,他們并沒有采訪權,同樣不會擁有記者證,但他們除了在辦公室編輯、轉載其他媒體的新聞外,偶爾也會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尋找趣聞、發(fā)現真相?!拔艺J為我們介于正規(guī)記者和草根記者之間,但兩頭都在以某種方式拒絕我們。有時候就索性說我是‘自媒體’?!毙●R的回答很干脆。

      已在網站工作兩年的他,卻說自己從未找到歸屬感。小馬說:“業(yè)內對網絡編輯的認可程度并不高。雖然可以利用已有的影響力做些采訪,但是遇到重大突發(fā)或者重大事件,內容基本上還是源于報社、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為二次加工者,不能去一線采訪,還是有些不甘心?!?/p>

      小馬的困惑還不僅于此,由于他的報道受眾需要點擊網址才能看到,所以經常要炮制出表面轟動、實則無聊的新聞?!翱梢哉f內容和標題在某種程度上是分離的,‘標題黨’無處不在?!毙●R說。

      “拼速度、拼流量已是工作常態(tài),,尤其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或者重大報道時,各家都會搶最新、最獨家的東西在第一時間發(fā)出,有時候消息源并非準確,但為了博得眼球,也就得打打擦邊球。”小馬覺得,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認可?!叭胄袃赡陙?,我從未有過歸宿感和職業(yè)幸福感?!?/p>

      “記者肩負的使命不是少了,而是更多”

      “現在發(fā)出聲音的渠道越來越多,想發(fā)出聲音的人也越來越多。新聞價值的堅守卻越發(fā)重要,無論是傳統媒體的記者,還是新媒體的記者,要肩負的使命不是少了,而是更多?!蔽靼餐鈬Z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院長王天定說。

      王天定說,新媒體記者和傳統媒體記者不同的地方,也許在于他們所屬的商業(yè)網站首先把新聞定義成一種商品,因為國內一些知名大型的門戶、新聞網站大多是商業(yè)公司。但他們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更大。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專家張洪生教授則表示,在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信息,微博、微信具有極大粘性,他們改變的是人際傳播關系。新媒體去中心化,受眾多元化更為明顯,因而在傳播過程中,作為傳播者的責任更加重大,尤其是傳統媒體的職業(yè)操守。

      “我們應對轉型危機的手段,要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同樣也要堅守新聞理想和價值?!蓖跆於ㄕf,“照有些人的講法,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凡是每個使用自媒體的人,都承擔著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在自媒體時代,原有的專業(yè)和大眾之間的壁壘和界限要突破,這是我們需要面對和思考的?!?文章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鄭昕 李金紅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14個中國記者節(jié)。對喻婷來說,這是她的第一個記者節(jié)。像大多數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生一樣,喻婷在幾個Offer的抉擇中,還是選擇做一名記者。

      “選擇的過程其實很痛苦,特別是我已經簽了一家央企的文宣,要繳納8000元的違約金才能拿回自己的三方協議?!敝劣诘降资鞘裁创偈褂麈米罱K選擇了記者行業(yè),她覺得還是四年本科教育中“新聞理想”的影響。

      業(yè)界有一種看法,記者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未必是新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少新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認為自己的優(yōu)勢就是懷揣“新聞理想”。

      在“新聞尋租”備受社會詬病的當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理想,其實正是一名記者最應具備的基礎素質。

      一位曾經擔任地方縣長的官員曾向記者透露,一年會收到近百封記者信件,絕大多數是以發(fā)“負面報道”為籌碼,謀求紅包、吃飯、訂報紙等不同目的。

      “我一直認為在諸多職業(yè)當中,記者如同律師、法官等職業(yè)一樣,具有相當大的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權力和商業(yè)的影響也往往導致媒體失格,以致記者的職業(yè)形象快速下滑?!焙螘蛘f。

      何書彬從2004年畢業(yè)后進入《廈門日報》工作,后來又去了一本歷史雜志撰寫歷史特稿,現在他為紀錄片撰寫劇本。

      這種“逃離”在記者行業(yè)中并不少見,在諸多大大小小的新聞發(fā)布會中,常見的是一些年輕的面孔,能夠堅持一線記者工作長達10年的已算“大齡記者”。

      “從2004年從事記者工作以來,我就一直深受記者失格的困擾。雖然工作內容有過幾次變化,不變的都是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觀察并記錄這個世界。”何書彬并不認為自己“逃離”了記者行業(yè)。

      “將來會不會改行?我覺得可能會?!庇麈锰寡?,雖然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太大的上升空間也常常讓“轉型”這個問題跳出來。

      “有時候覺得生不逢時,大環(huán)境就是如此令人悲觀,紙媒受到的沖擊肯定會越來越大?!庇麈谜f。

      “但一個人一輩子能做的事情很少,不想那么多的話,能夠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當然可以收獲很多。”喻婷的記者節(jié)將在采訪中度過,她覺得最近的生活狀態(tài)還是很快樂的。

      “我有很多同學轉行了,但也有更多的師弟師妹正加入這個職業(yè)。逃離或堅守并不是一個太難抉擇的問題。”何書彬說。

      何書彬認為,如果媒體和記者能夠回歸本位,會吸引更多的后來者真心地喜歡這個職業(yè),并且一直喜歡下去。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高潔 劉寶森

      記者的榮光永在前方 2013-11-08 06:49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11月8日,慶祝節(jié)日、共享光榮,更當堅守節(jié)操、奮力前行。

      11月8日,新中國第十四個記者節(jié)。幾許沉重,幾多思考,在這個全國新聞工作者的節(jié)日,重申責任與使命,才能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每個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都曾寫下自己的榮光。民主革命時期,“盜火者”把真理遍傳工農大眾,下筆可敵百萬兵;長征路上,《紅星報》伴隨始終,印刻一路犧牲一路歌;新中國64年,媒體以紙筆以鏡頭,忠實記錄億萬人民追夢圓夢的征程。如揚聲器,如宣言書,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向世界宣示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宣示自己的信仰和忠誠:對職業(yè)的信仰,對人民的忠誠。

      今天,更為壯闊的時代圖景在我們眼前展開。誰能如此幸運,可以在濃縮上百載現代化歷程的30余年中含英咀華?誰又能如此幸運,可以在13億人命運的改變中寫盡風流?當十八大報告將輿論監(jiān)督與黨內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法律監(jiān)督并列,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新聞工作者尤須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與呼。

      見證、記錄之上,做社會發(fā)展的參與者、時代前行的推動者,無疑是更高遠的新聞理想。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的記者,可為社會共識的凝聚者;在泥沙俱下的網絡空間,有“風向標意識”的記者,可為公共輿論的整流器;在偏激狹隘的極端心態(tài)中,守望真善美的記者,則可為正面能量的麥克風。即便鍵盤取代了紙筆、膠片退出了市場,只要懷揣公義之心,記者就永遠大有可為。

      中國即將“再出發(fā)”。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必會激起澎湃的改革新潮。改革的關鍵節(jié)點上,報紙刊發(fā)真理標準、改革走向的雄文,曾為挽狂瀾于既倒之力;發(fā)展的偉大進程中,媒體記錄從包產到戶到抗震救災的華章,曾奏億萬心弦共鳴之音。而今邁步從頭越,為改革鼓與呼,落紙當更沉,著墨當更深。如果對發(fā)展的難題缺少深切的思考,如何在火熱的改革實踐中尋找破題的力量?如果對群眾的呼聲沒有深切的體認,又如何在浩蕩的改革進程中發(fā)出引領輿論的強音?

      正如馬克思所說,記者應當生活在人民當中,“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從范長江提出“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也在群眾”到穆青以“勿忘人民”激勵青年,再到“走轉改”活動提倡“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激蕩不變的是赤子情懷。和留守兒童、老人談談心,看看思念的淚眼、夜晚的孤燈,更能感知城鄉(xiāng)二元的差距;與白領們交個朋友,聽聽“房奴”、“蟻族”的心聲,更能理解走進“春天里”的期盼……今天的中國,同樣是“蹲下來才能聽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腳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塵,是時代給予的饋贈,也是新聞工作者最高的獎章。

      新聞界前輩張季鸞,上個世紀40年代曾對“記者節(jié)”作過兩個解釋:一是記者的節(jié)日,一是記者的節(jié)操。今天的記者,無疑面臨更多考驗。從“排隊領封口費”到“陳永洲事件”,雖然只是少數人的行為,卻仍足以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大于想象的誘惑力。牢記“敬畏事實”,力戒“心為物役”,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職業(yè)聲譽,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職業(yè)底線,新聞工作者才能在眾聲喧嘩中允中守直、在利益誘惑下激濁揚清、在信息蕪雜中去偽存真,為轉型社會呵護出一團春意。

      “始終堅持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1月7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殷殷勉勵新聞工作者。不管鐵軌延伸到何處,總有記者向著下一個站臺出發(fā);不管太陽西沉于何處,總有記者向著下一個日出眺望?!皼]有比腳更長的路”,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11月8日,又一個記者節(jié),慶祝節(jié)日、共享光榮,更當堅守節(jié)操、奮力前行。

      “逛逛論壇、寫寫博客、刷刷微博、發(fā)發(fā)微信……”新媒體時代下,這樣的信息傳遞和接收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民眾接受,傳統媒體正在迎來更大的挑戰(zhàn)。

      今年11月8日是第14個記者節(jié),在新媒體浪潮洶涌之際,記者的工作方式和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獨家很難

      “以前新聞線索的搜集,主要靠親自去調查采訪。而現在,每天我一上班就會習慣性地先上網刷微信看新聞,根據當天的熱點去思考線索,這也算一種與時俱進吧?!蹦畴娕_編輯劉某對筆者說。

      記者們去網上淘線索,媒體也更多地加強了與網民的互動。近年來,許多媒體,如《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紛紛開通了微博平臺,主動與網民交流。

      不過,在網上“淘金”也不是件容易事兒。劉編輯說:“畢竟網絡上有一些不實線索,需要查證屬實后才能刊發(fā)?!?/p>

      不僅新聞線索的搜集,許多新聞的采寫過程中也引入了新媒體的方式。比如越來越多的發(fā)布會采用網上直播的方式,記者無需再靠錄音筆來整理資料,但同時也對記者提煉獨家新聞提出了考驗。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很多單位開始選擇微博等新媒體作為信息發(fā)布平臺,選擇在網絡上進行發(fā)布,這也是個新特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馮丙奇對筆者說。

      壓力很大

      “一個新聞事件發(fā)生,拼速度我們拼不過網絡,而且不出半天時間,往往網上什么角度的分析都有了。我們只好補充知識寫深度文章,但有時我們寫出來了,這個新聞卻不熱了。所以每天都在為快速地寫出好新聞而焦慮?!蹦橙請笥浾吆诚蚬P者表示。

      曾有一位某都市報女記者這樣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一天晚上,有人爆料說有顧客在餐廳吃飯滑倒了,把表摔碎了,餐廳讓把人抬出去,還不賠償。就趕緊去采訪。采訪到凌晨1點多,回到家,還沒躺下。熱線又響了,這次是火災,3點多回來,熏得滿頭都是灰?!?/p>

      不僅工作壓力大,采訪難度也在加大。胡某告訴記者:前幾年采訪,受訪者積極性很高,希望能登上版面。而最近幾年,有些人不愿意接受采訪。“采訪越來越難,究其原因,還是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達,受訪者對上媒體的興趣降低,其次,隨著網絡傳播的不斷發(fā)達,受訪者也存在怕說錯話的擔心,覺得還不如不說?!瘪T丙奇分析說。

      專業(yè)很強

      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對媒體格局和用戶的媒介使用習慣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那么,記者該如何在新媒體挑戰(zhàn)下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

      胡某說:“只要我們把新聞做活,寫得更全面,更深入,更活潑,就會受歡迎。其次,要充分發(fā)揮權威性更強的優(yōu)勢,那些通過扎實的新聞調查、詳細客觀的分析做出的報道,還是很有市場的?!?/p>

      馮丙奇認為:“在當前的大格局下,記者唯有更專業(yè),才有出路。在新聞的時效性、獨家性上,記者的優(yōu)勢不如從前,片面去跟網絡搶新聞不僅存在失實的隱患,也丟掉了記者應有的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是什么?那就是專業(yè)性。記者不僅僅是一個新聞傳播者,更應是個專業(yè)的新聞解讀者。只要在某個領域具有深厚的內功,能夠對某一新聞現象進行獨特而深入的解讀,那么這樣的文章受眾是喜歡看的,這樣的記者也是受歡迎的。”